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

幼兒肚臍的表皮囊腫

幼兒肚臍的表皮囊腫









3歲半的小育,頭大眼大髮短,很像日本卡通影片的主角一路,殊為可愛;最近運氣不好,肚臍長了一個奇怪的東西,我是在幫他看感冒,身體檢查時意外發現的。媽媽說最近一個禮拜才發現。






我小心觀察,這個突出物軟軟的,還流出一些像奶油又像馬鈴薯泥的分泌物,不像膿皰,周圍沒有紅腫現象,不會痛,當然也不是惡性腫瘤轉移到肚臍的 The Sister Mary Joseph's node(結節)。





到底是什麼,想了半天,摸不著頭緒,就向小鈺父母提議,到醫學中心小兒外科門診看看,出乎我意料之外,他們欣然同意,經過長考,我選擇台北馬偕醫院小兒外科許錦城主任,想藉助他數十年豐富的臨床經驗來解開這個謎,於是用電腦打了一張轉診單給他們。

幾天後他們夫婦隨即帶小育到台北馬偕醫院給許醫師看,許醫師為排除臍尿管囊腫(有關肚臍之胚胎發育,請讀者點擊參看本部落格肚臍發炎 一文),用力擠一下囊腫,結果是黃色膠狀物質,不是液體,不像臍尿管囊腫,由於原因不明,許醫師建議開刀拿掉作病理切片檢查,他們非常明理,就在許主任安排下,很快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手術切除,沒有住院當天就回家休養了。

一個禮拜後病理檢驗報告出來,結果是表皮囊腫,這樣的結果對小育是最好的,我也從他身上學到一個經驗

父母也帶他來給我拆線












表皮囊腫







以前的人發現表皮囊腫內部有似膿而非膿,像粉漿的東西,故明清醫書將之命名為「粉瘤」,現代的病理切片檢查就發現,裡面有表皮細胞分化的角質成分,有時還混合著皮脂分泌物,形成類似粉漿狀的物質,真是名副其實的『粉瘤』。






皮膚科有二種最常見的皮下腫塊:脂肪瘤與表皮囊腫,它是其中之一,所以值得各位讀者來認識它。一般約1~2公分大小,平常少有異狀,當有細菌入侵感染,就會造成發炎的現象,引起周圍皮膚紅、腫、熱、痛,甚至出現膿包,病患會感到相當不舒服。當囊腫產生感染發炎,不但增加治療的困難度,也容易會在身上留下疤痕。嚴重感染發炎的表皮囊腫,除了會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外,有時甚至會引發敗血症,還是要留意。

好發於臉部、耳後、脖子、後背、四肢、及會陰部,多見於成年人,小孩子少見。

典型的表皮囊腫生長於真皮層,在皮膚表面形成微微隆起的腫塊,表面光滑,仔細觀察該處的皮膚顏色,會稍微呈現灰黃色,皮膚的中心點通常可以發現一個黑色小孔,有時候稍稍擠壓腫塊,粉漿狀的內容物會從黑色小孔流出來,有乳酪樣酸敗的異味。有時則是患者無意中摸到一個稍具彈性的皮下小腫塊,幾乎沒有壓痛的感覺。偶爾一些非典型的表皮囊腫,臨床表現則不盡相同,容易造成診斷上的混淆。





    眼睛休息一下        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
欲看更多精采照片,請用滑鼠左鍵點擊下面

微風下午網路相簿



歡迎由本部落格最上面右邊點擊

訂閱本部落格

加入這個網站

就可以馬上看到最新文章

或在

Facebook 向朋友推介本文章與部落格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